2022年度1+X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作典型案例——重庆护理职业学院
2022年度社会福祉领域1+X证书工作典型案例分享
【中福教科北京信息】
北京中民福祉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教育部遴选认定的开展失智老年人照护、老年康体指导、社区治理、婚礼策划、殡仪服务、遗体防腐整容等六个社会福祉领域1+X证书的专业培训评价组织。2022年,在国务院职业教育领导小组、教育部及有关部门领导下,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委、局)的指导下,在各省项目办、牵头校和全国370所试点院校、177家社会培训基地以及广大考生共同努力下,社会福祉领域1+X证书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现将2022年度证书工作典型案例进行分享,共促“三教改革”。
★
2022年度1+X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作典型案例
——重庆护理职业学院
一、试点院校基本情况介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
学院充分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集团医联体优质丰富的临床、科研、养护、教学等资源,突出“校院”结合的办学特色,探索“医康养护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秉承“呵护健康、德高技强、仁爱奉献,传承南丁格尔精神”的育人理念,以“接待热心、护理精心、治疗细心、解释耐心、征求意见虚心”的“五心”护理文化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孝义文化为浸润,培养有温度有情怀的现代护理人才。2021年,学校获批为重庆市唯一的高水平护理专业群建设项目,专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一体化办学,“医(医院)养(养老机构)教(学校)”一体化办学,共建长期、稳定、规范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双导师培养,共建“学校—企业”校企 “双导师”教学团队。双基地建设,依托市级高等职业教育双基地建设项目,与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共建共享感恩素质教育基地、老年医疗照护培训基地、安宁疗护专科护士京外临床教学基地、老年健康科普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在人才培养中全程、全方位融入“四老”孝义文化、“五心”护理文化。校院企协同,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集团、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护理职业教育联盟的行业资源,搭建深化校企(院)协同育人平台,优化专业结构,实现学校与医院、企业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信息、人才、技术、课程资源、教材开发、实习实训的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人才培养供需双方的紧密对接。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等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学院技能型高水平职业技能院校建设。为切实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学院先后召开多次试点工作推进会,研究试点工作运行机制、试点工作任务和试点工作要求。借助“学校—医院—康复中心—养老机构/护理机构”一体化办学的体制优势,整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联体的教学资源,形成了“医康养护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创新“四融合”的产教融合模式。通过基地、团队、课程、标准四融合,破除了学校单一主体培养人才的弊端。二是打造“四维”实践教学体系,在“学校—医院—康复中心—养老机构/护理机构”四场景开展情景模拟教学。三是创建“多主体、多场景、多形式”护理核心能力考核标准,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建立了“教务部牵头、各系部主抓、专业组落实、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不断建立健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机制。
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康复技术专业教学质量,今年我校继续开展教育部1+X老年康体指导学习和考试。本次培训自2022年10月11日开始,至12月10日考试圆满结束,我校本次培训班的50名考生全部顺利通过考核,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二、2022年证书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
学院围绕医康养护服务业发展需要,在“学校-医院-养老院”一体化办学的体制优势下,依托“医养教”一体化办学的资源优势,与重医附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共建高等职业教育双基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落实国家认定的X证书的专业试点,促进育训结合、书证融通。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南丁格尔精神”,培养具有“尊老、敬老、爱老、孝老”四老文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由行(企)业专家、教育教学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建教学资源研发团队,共同开展护理康养人才培养资源建设,构建4+X"康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4”:人才库、师资库、课程库、专家库。“X”:课程共享、师资互荐、平台搭建、教材开发、课题研究、证书合作、项目推广等),通过系统整合、交互优化、集成展示,面向全体护理康养人才,共建、共享、共用,使平台的辐射效应惠及全国,起到标杆引领作用。同时依据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有爱心、精照护、懂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情及课程特点,与企业(重医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老师双线合并,共同实施1+X失智老年人照护证书工作,从课程上、师资团队上推动课岗对接、书证融通,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
1.通过“融合-引进-新增”,重构课程体系
经过5年的发展,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调整机制,充分调研分析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及职业资格或能力标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从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入手,融入国内顶尖养老机构引领全国的养老服务的新技术、新要求,将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跟(顶)岗实习四个模块,并根据每年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合行业发展的动态进行逐渐修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等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学院技能型高水平职业技能院校建设,做好1+X证书试点工作,学院在顶层设计层面研制了切合“1+X”证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融合-引进-新增”,重构了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对接“X”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好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落实人才培养改革要求。
(1)融合:对接X证书考核要求,融入现有课程
以失智老年人照护(中级)证书为例:按照失智老年(中级)证书考核要求,考核内容包括身体综合照护、认知功能促进、活动功能维护、健康促进照护、基础知识、教育部文件要求、标准及解读。对接考核要求,考核内容及学时分配为身体综合照护18学时、认知功能促进24学时、活动功能维护21学时、健康促进照护24学时、基础知识10学时、教育部文件要求2学时、标准及解读3学时。
(2)引进国内顶尖养老机构的失智老年人照护已有培训课程内容
依托市级“双基地”平台,与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共建实训中心,对接失智老年人照护证书课程内容,引入重医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成熟、优质的失智老年人照护相关的课程内容,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转化为适用于高职养老人才培养的课程。
(3)充分调研,优化课程体系,新增《失智老年人照护》课程
在重庆市内养老机构中,开展《失智老年人照护》课程设置调研4次,调研了20余家养老机构对于开设本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课程内容对接“失智老年人照护证书考核内容”的合理性;并开展研讨会8次,论证了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推动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于2021级、2022级2023级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相应学期开课。
2.通过“课内+课外”结合,融入课程思政
在学校课程思政“两个至上、一个第一、三个贴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总体理念之下,在学校“南丁格尔团队”引领下,构建老年照护技能、失智老人照护等专业核心技能型课程的“445”课程思政模式,即以“四老文化”(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为核心,以“四个模块”(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延伸及线上教学)为抓手,以“五个环节”(认识老人、学习技能、践行照护、感悟心声、服务社会)为载体的课程思政模式(如图1)。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紧紧围绕“校企(行)融合育人”这一核心点,以重医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为学校学生感恩教育基地,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联动”,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医学教育和“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发挥“床旁教学”优势,培育岗位胜任力实用人才。“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张晓蓉等优秀的行业教师,以身为范,将青杠老年护养中心“老人至上、一心做好、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传递给学校师生,传承“四老文化”。积极做好“三课堂”的协调发展。以“辅导员一系部-学院”三级联动开展的学生干部专项培训工作,以“点亮志愿者服务工作”为载体将专业与职业融合,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对接服务,服务于失智老年人,实现专业价值,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养老人才。
3.书证融通的具体实施策略
学院积极利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集团的医疗、养护、教学等丰富资源,突出“院校”结合的办学特色,探索“医养教”深度融合模式,打造“医养教”深度融合平台,“院中校”“学徒制”“混合制”等多种合作教学模式,共同推动1+X试点工作开展。
(1)“医教养”融合,加强顶层设计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等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学院技能型高水平职业技能院校建设。为切实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学院先后召开多次试点工作推进会,研究试点工作运行机制、试点工作任务和试点工作要求。
以项目负责制为抓手,稳妥推进试点工作。建立了“教务部牵头、各系部主抓、专业组落实、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为有效开展试点工作,学院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考务管理人员制度》《重大问题应急预案》等制度,建立健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机制。
以试点专业为着力点,推进X证书与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作为学院失智老人照护试点专业,是学校“医教养”融合育人的示范专业,为落实“X”证书育人改革,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适应“1+X模式”的新型方案。在分析该专业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将失智老年照护证书考核内容转化为若干教学模块纳入《中国老年医疗照护》等5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证书要求修订了课程标准。
以优质培训师资为主导,提高培训质量。通过与重医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深度校企融合,打造了校级“老年照护”教学团队,共建失智老年照护培训师资团。学院积极组织校企师资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对1+X项目政策的认识,加强对各项目专业知识的掌握,为各项目的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培训与考评提供保障。团队师资中,校内和校外教师搭配合理,解决了实施1+X证书制度师资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挖掘非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潜能,调动他们在1+X证书试点中形成合力的积极性。
以校企“双基地”建设为契机,打造培训基地建设。失智老年人照护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均于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开展。学生面对真实工作中的患者或老年人,教师于真实工作场景中授课,落实医学教育“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人才培养要求。老师边操作,边讲授,将行业最新的理论、技能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将真实工作中的医学人文素质直观地传递给学生,传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大爱之心,落实课程思政。
(2)以学生为中心,多举措实施培训
校企共建的项目团队,遵循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针对参加考试学生的学情分析,分别制定了2022年12月考试的《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培训实施方案》,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教学结合等方式,通过“在线学习资源发布、在线集中教学、在线答疑、线上模拟测试、线下集中教学”等环节落实培训。
线上、线下结合,分类施策培训,提高培训有效性。按照失智老年(中级)证书考核要求,将培训内容分为身体综合照护、认知功能促进等6个模块,制定了《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培训教学日历》。将每个模块中的理论知识、通用职业素质,以及适合模拟仿真和多媒体演示的内容,以线上培训为主。线上培训过程中,校企共建的师资团队,按时完成线上教学任务,进行考核知识点讲解;不定期发布学习资料,全程参与对学生培训的指导和答疑。对实操性强的应会技能,以线下实训为主,实训培训师资以企业教师为主。在线下实训教学过程中,传承“四老文化”,提升专业素养。
以学生为中心,分散学习与集中教学结合,提高个体针对性。由于参加考试的部分学生处于实习阶段,应当保障无法参与线下集中教学的学生的教学质量。项目组推送网络学习平台,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自主强化薄弱环节,合理处理工学矛盾。通过建立自主学习督导QQ群,教师组织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组成引导学习小组,每日定量发放试题及答案,反馈学生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进度。学生互管互助,在过程中培育学生主动管理,主动学习意识。教师在学习群内,每日8时—22时期间,轮班进行答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同步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践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校企共育青春养老人。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部《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对接教育部“1+X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评标准”,依据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有爱心、精照护、懂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组老师联合企业专家、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共同挖掘《失智老年照护技能》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映射点,共同制定与专业知识的融入路径和方法。以“五个环节”(认识老人、学习技能、践行照护、感悟心声、服务社会)为载体,教学过程中,将“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学”的教学环节与“认识老人→学习技能→践行照护→感悟心声→服务社会”课程思政落实环节结合,双线合并,弘扬“四老”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感恩教育、劳模精神、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2022年,学院积极开展1+X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落实“职教20条”中“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要求,推动积极打造多元组合双师团队和双师素质结构团队,推进校企教师优化组合,通过与重医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深度校企融合,依托“老年照护技能”市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共建失智老年照护培训师资团队,现有师资成员30人,其中青杠老年护养中心骨干教师18人,学校专任教师12人。专兼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其中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1人,十九大党的代表1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1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1人,2022年,学院组织开展证书考评工作一次。计划参加考试50人,培训50人,实际参加考试50人,计划完成率为100%,学生通过率为100%。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聚焦1+X证书,团队融合建智库
遴选联盟中师德师风高尚、职业教育理念先进、教科研能力强、医护康养临床技能高的专家、骨干、一线人员,组建联盟“医康养护教”人才智库,输出高质量教育。
标杆引领,打造了一支由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护理学)、重庆英才等为引领的“双身份、双流动、双晋升”人才智库。校院(企)师资进行岗位互换,校内教师医院(企业)开展阶段式行业实践。双方教师双向晋升职称,互聘互认,实现人力资本共享。
合作共培,以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组建“院(企)大师-学校名师”为引领的“双导师、双师型”教学团队。校院(企)共同制定“双导师”“双师型”教师认证及培训体系,在专业建设、科研合作、社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纳入双方绩效考核。
师德为本,增强师资团队的精神塑造本领,提升道德修养,通过言传身教,专业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并纳入考核。
2.聚焦课证融通,标准融合强能力
落实医护康养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行业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等社会用人需求标准,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双证融通”,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校院(企)合作制定行业标准,“医护康养”人才智库共同制定健康照护师、康复辅助咨询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社群健康助理员等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标准。
对接标准,通过课证融通,修订专业教学标准,按照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所需知识、技能、素质,校(院)企共同完成护理、助产、老年保健与管理等“全生命周期”专业链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课证融通,修订30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医护康养适宜技术、健康管理、专科护理、老年照护、康复治疗模块等模块化课程,形成“底层共享、中层融合、高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覆盖“全生命周期”专业链和“从小到老”终身教育的医护康养云课程、云教材等云教学资源。通过课证融通,探索建设学分银行,拓宽学生终身教育途径。
3.聚焦立德树人,文化融合筑仁心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政校行院企共建感恩素质教育基地、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南丁格尔工作室三大平台,开展医护康养职业精神、职业文化、课程思政等研究。
(1)确立“德技并修、五育融合”育人理念对接医院、大健康企业的“仁爱奉献”职业精神,共同凝练出学校育人的“接待热心、治疗细心、护理精心、解释耐心、征求意见虚心”的“五心”护理文化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四老”孝义文化。将五心护理文化和四老孝义文化融入全生命周期的专业链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文化保障。
(2)共建“思想铸魂、课堂育德、典型树德”师德文化“医护康养”人才智库共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育人文化、师德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人才培养。构建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关键,医学人文为核心的“二三四”课程思政体系;以学生成长和成才需求为驱动,构建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二元协同”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形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织往复的圈层效应,打造了各学科相互支持、结构合理、稳定的专业群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培育了大健康专业特色鲜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优质课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堂、案例。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作为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在“1+X”证书制度这一当前职教改革的关注热点中,不断突破难点,迎接机遇、抓住挑战对落实人才培养改革,落实“三教改革”,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1.部分教师对“1+X”证书制度认识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加强这一工作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下一步工作将继续组织校企教师参加培训师资和考务考评培训,尤其是企业教师的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培训考务品质,提高考生学习质量,提升培训品质。
2.教师参与“1+X”证书制度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3.民办高职院校在“失智老年人照护证书”教材编写参与院校较少,更多院校难以参与其中。从教材的设计层面上理解不足,因而同步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进行教法改革理解不足。
4.需要整合老年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老年心理慰藉等相关课程,进行实训室整合、优化。下一步工作中,将依托学院与重医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的市级“双基地”建设,建好用好实训基地,为失智老人照护证书培训提供更契合工作场景的实训场景。
5.参加考试人数较公办院校低。下一步工作汇总,将动员更多学生参与证书考核,也期盼从市级教育管理层面给予更多参考名额,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拓宽就业途径。
三、2023年工作计划
(一)年度工作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市级高水平护理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通过试点,构建示范全国的“青春养老人才”培养标准,创新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机制,率先引领“工学结合”高水平高技能“青春养老人”培养范本。搭建全市养老人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训基地,严守人才培养“进口-出口”质量关,大力助推全市“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双轨并进的养老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提升。打造“医养先锋”养老人才就业品牌,以“青杠班”为标杆,带动学生根植于养老事业,辐射全国,服务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建设“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文化素养培养基地,培养“德技兼修”的青春养老人才。实现培养一个孩子,温暖一个老年人,幸福一个家庭,带动全社会的育人实效。
(二)工作措施和建议
1.强化“医养教一体化办学”,共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与重医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组建“医养先锋青杠班”,完善一体化办学制度建设,强化“校企育人共同体”,明确校企双方职责、任务及分工,共建长期、稳定、规范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2.对接高水平养老人才需求,制定示范引领全国的培养标准
(1)标准引领。组建全国行业与职教专家、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组成的现代学徒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岗位培养、在岗成才”内涵要求,对接养老服务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学内容路径,确保教学质量。
(2)资源共享,实现智慧+养老教学资源共建互通。校企双方对接“岗”,依据“证”,融入“赛”,遵循“有爱心、精照护、懂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岗课赛证融通”的“四融通五模块”(见图6)课程体系“三场景(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五模块”(见图7)实践教学体系“三场景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重新制定课程标准,将技能竞赛、职业证书、岗位实践全面纳入课程评价。
工学交替,构建“文化传承、项目驱动、递进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以德为先,在实践中传承“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文化素养,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仁爱之心。“校企育人共同体”实施“文化传承、项目驱动、递进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工学交替。
3.发挥大师(名师)引领作用,打造“双身份双晋升双流动”的“双导师”教学团队
(1)聚焦优势互补,打造一支由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护理学)、重庆市医养结合领军人物等为引领的“双身份、双流动、双晋升”养老人才培养智库。校企师资进行岗位互换,校内教师于机构开展阶段式行业实践。校企教师双向晋升职称,互聘互认。
(2)聚焦标杆引领,打造养老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企业(养老大师+企业导师)-学校(教学名师+专业导师)联动、大师(名师)引领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实现人力资本共享,全面提升试点专业师资的综合能力。
(3)聚焦合作共培,校企共同制定“双导师”资格认证及培训体系,双方师资在专业建设、科研合作、社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纳入双方绩效考核。
(4)聚焦师德为本,增强“双导师”的精神塑造本领,提升道德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并纳入考核。
4.助力健康养老美好生活,建设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
(1)打造养老服务人才技能培训高地。依托学校“一体四翼”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及重庆市新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基础,校企共同开展健康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养老护理员培训,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
(2)建成市级老年健康科普基地。以“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科学普及老年健康知识,乐享老年生活”为宗旨,校企共同逐步完善“老年中医康复、老年现代康复、老年保健、老年健康管理、老年公共卫生”的“五位一体”的科普功能,为公众提供老年健康教育、健康服务、知识普及。
(3)建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文化素养培养基地。打造“四老”文化素养培养基地,将企业“老人至上、一心做好、始终如一”的匠心融入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德技并修的“青春养老人”,根植于养老事业。
考试时间安排及联系方式
联 系 方 式
考评与市场拓展部
(010)61595434/5435/5447
营销一部:13166535160
(天津、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兵团)
营销二部:13166539606
(北京、河北、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海南)
营销三部:13166531521
(山西、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及西藏)
营销四部:13166539520
(黑龙江、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及港澳台地区)
邮箱:fuzhijiaoyu@126.com
官方网址
网址:https://zmfz.bcsa.edu.cn/
首页:http://www.zmfzjy.com.cn/
微信号|北京中民福祉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